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他们大概是达到了孝的最高标准了吧!所谓孝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他们大概是达到了孝的最高标准了吧!所谓孝,就是要像周武王和周公那样,善于继承前人的志向,善于继承前人未完的事业。在春秋祭祀的时节,要修葺打扫祖庙,陈列祭祀用的器皿,把祖先遗留的衣物摆设出来供奉,奉献时鲜的食品供祖先享用。按照宗庙的礼节,区分排列,是用以辨别先后的顺序;按照官职爵禄来排列尊卑贵贱的等级;在祭祀中排列执事,是为了分辨子孙的才能;祭祀后晚辈们轮流向自己的尊长敬酒,这样就能显示先祖的恩惠下达到地位低贱者的身上;按照头发的黑白颜色来决定宴席的座次,这样就能使长幼的次序井然。供奉好祖先的牌位,奉行祭祀的礼节,奏起祭祀的音乐,尊敬先王尊敬的人,爱护先王所热爱的子孙臣民。侍奉死去的先王就像侍奉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这就是尽到了孝的最高标准了啊。祀天的郊礼和祭地的社礼,是用来奉侍皇天和后土的,以此报答他们的生养和恩惠。宗庙之礼,是用来奉祀祖先的,以此来报答他们的功德。明白了郊社祭祀皇天和后土的礼仪和宗庙祭祀祖宗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家国就如同观看手掌上的东西一样清楚容易啊!”
解 读
什么是大孝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文化里面的奉养、尊亲以及推而广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崇的就是一种感恩和博爱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要盲目愚孝,要把对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于食粮的奉养。就像《论语·为政》中所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孝敬父母亲长,不能认为只是把他们养活了就行了,因为狗、马我们也都养活了,如果对父母亲人不敬重,那么养活爹娘与养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古人认为孝道是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这是很有见地的。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老亲人都不能够尊重孝敬,他又怎么会对他人及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呢?《论语》中就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为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更加不会有。君子专心致志地从事基础工作,基础打好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孝敬亲人师长,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修养,考察一个人品行是否优良,看他是否孝顺是一个重要的尺度。
儒家不仅认为父母亲人在世时要行孝,即使在他们不在人世时,也要保持孝敬之心。这就像孔子所说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也即是说考察一个人的孝顺情况,在他父亲健在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是不是有悖父亲的意愿;父亲过世了,也要考察他的言行,如果他能够坚守而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就是孝了。同时在祭祀祖先父辈的时候,要按照礼仪规范来进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制度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比如对亲人的祭祀,就是一个行孝的重要表现方式。孔子曾经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在父母亲人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节规定侍奉他们,在他们过世之后,要按照礼仪规定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丧葬祭祀礼仪,不论是葬礼还是祭礼,都有一定的行为礼仪规范,按照这种礼仪规范进行才是真正尽孝了。正如这篇文章中说的,侍奉死去的人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尊敬,侍奉亡故的人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有礼,这就是孝的最高标准啊!
评述
程颢:周公则达孝于天下,是皆尽孝者也。武王、周公善继文王之志,善述文王之事。故修其祖庙,所以继文王事亲之志,序爵序事,所以述文王事亲之事也。追王之礼,下达于士庶,上达乎祖,此之谓达孝。
读史致用
- 赫哲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来历[图]
- 彻通施舍赐予忠惠爱信诚信度量衡量义宜昭俞樾说当读为“招”精意[图]
- 《明夷》为《晋》之倒卦《晋》卦为日出本卦为日落适成“反对”之[图]
- 茹吞咽蠃(luó)同“蜾”蛖(bànɡ)蚌属五谷菽、麦、黍、[图]
- 以层次而言先是美人闻莺而醒残灯犹在晓月胧明于是搴幙以观见陌上[图]
- 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 霸者无强敌 千钧之重加铢[图]
- 魏晋士人欣赏男性的柔美或者说欣赏男性的女性美他们喜欢男性皮肤[图]
- 有用无用 无用有用[图]
- 稻田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肥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这首[图]
-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图]